赶在下台前,拜登要与中方见一面?背后有三大目的
拜登的总统任期已进入尾声,在这关键时刻,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,那就是争取在卸任前与中国高层促膝长谈。
尽管中美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政治博弈的主战场,但拜登希望的这场会面不只是单纯的握手言和,背后暗藏着他的三大深思熟虑。
首先,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国际峰会议程中那即将发生的“碰撞”:拜登和中方的专机都计划飞往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(APEC)峰会,随后会赴巴西出席二十国集团(G20)峰会。
这一安排绝非偶然,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外交舞台——目的只有一个:就是为两国元首之间的对话创造条件。既然高官们已经互抛橄榄枝,拜登当然不想错失这个在其政治生涯中加上一笔浓墨重彩的机会。
对中美关系而言,这次会面可能是为未来的“安全护栏”谈判铺平道路。毫无疑问,美国内部政治气候的变迁让中美关系面临新的不确定性。
在这方面,拜登与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。后者的政策常常是突如其来的,无论是在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问题上,还是在其他领域。
然而,拜登政府看重的是稳定与沟通,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止跌企稳之后。
如果能够通过对话预设一道“防火墙”,那么双方就能避免再以误判走向冲突的境地。
这就不得不提到美国驻华大使谢锋,他在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晚宴上,强调合作远胜于对抗。打贸易战、科技战,最终是双输的局面,而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,中美合作才是睿智之选。
这种观点不仅代表了谢锋个人的想法,更折射出中美两国间一种求同存异的深度考量。
其次,从欧美关系来看,拜登的此番行动也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:即便是日后他下台,美国仍准备支持欧洲。
不过这份友情恐怕也只是暂时的,一旦特朗普这样的强硬派上台,美国继续现有政策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。
展开全文
欧盟届时或许需要重新找寻自己的方向,面对可能的孤立无援,产生更大的不安。而拜登此行是否能为欧美关系描绘一幅更乐观的画面,结果仍需静观其变。
拜登虽已执政四年,却未能带来令人惊艳的政绩。如果在卸任前能开创中美关系新局,并加强与欧盟的战略沟通,这无疑能为他赢得几个亮眼的历史注脚。
因此,拜登的这趟拉美之旅,更像是一场最后的冲刺,为他自己和民主党留下一份值得珍视的外交遗产。
对于拜登的这些努力,中方显然并不急于拒绝。中国早已表明确立一个成功的中美关系,是彼此机遇而非挑战。
贸易摩擦、技术封锁都无益于双方,而建立多领域的合作机制将成为处理纷争的最佳路径。
因此,在即将到来的两个国际大会上,两国领导人若能达成共识,不仅对中美,更对全球政治气候产生积极影响。
然而,拜登的这次潜在访华行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。是否能化解两国间的紧张局势,将考验他的外交手腕和诚意。
假如他的努力能够成功缓和中美关系,并为即将登台的新一届美国政府奠定良好基础,不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,还是从美国内政的方向来看,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。
当然,所有的外交举动都不可能脱离国内政治的束缚。拜登对中国态度温和的背后,也有其内在的战略考量:他希望通过外交斡旋来抵制国内保守势力对中国的过度敌意,同时利用外交成就,巩固民主党的国际形象。
毕竟,与中国的对话不只是一国之事,还涉及全球安全、经济发展,以及对抗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大课题。
如果此次中美高层能够顺利会面,未来几年的国际格局必将受到影响。拜登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促成中美关系的突破,尚需耐心观察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此次出访不仅仅是为了挽回政治声誉,更是为了给中美关系描绘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。
未来几年,无论美国内政如何变迁,中美两国都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,实现共赢。拜登的外交努力能否成为历史的一页,关键就在于这最后一段路的走向。
评论